当前位置:返回首页 > 企业动态 > 技术文档 >

扣眼加工工艺与篷布扣的阻燃性与汽车大风时应急

文章作者:昊通五金   发布时间:2020-11-07
一、篷布圈加工工艺与篷布的阻燃性 篷布圈加工工艺的介绍: 通过冲床和模具对板材、带材、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,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,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

 
一、篷布圈加工工艺与篷布的阻燃性
篷布圈加工工艺的介绍:
通过冲床和模具对板材、带材、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,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,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的成形加工方法,的工件就是冲压件。篷布圈就是使用这种工艺生产的。冲压件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、带材、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,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,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(冲压件)的成形加工方法。冲压和锻造同属塑性加工(或称压力加工),合称锻压。冲压的坯料主要是热轧和冷轧的钢板和钢带。环球的钢材中,有60~70%是板材,其中大部分是经过冲压制成成品。
篷布扣的正确使用:
1、每条加强筋上应采用高焊均匀焊接3个穿绳布。
2、篷布圈的缝制应平直,无脱针段线,无浮线,起针和止针处回针不应少于3针。
3、筋角应与布面平整服帖,不应起鼓和折皱。篷布圈清洗后放通风阴凉处自然晾干,不要放烈日下爆晒或放高温的地方烘烤,以防加速老化,不要和酸碱盐等化学物质接触。
交通用篷布圈篷盖布纺织品的性能要求
阻燃性能是从角度出发对交通用纺织品提出的性能要求。GB8410-2006标准中规定了汽车内装饰材料燃烧特性的合格标志为,不燃烧或可以燃烧但燃烧速度不大于100mm/min、火焰在60s内自行熄灭且燃烧长度不大于50mm。阻燃性高的纺织品可以地降低火焰蔓延的速率,甚至可以减小燃烧的概率,从而为受灾中的人员和财产提供多的转移时间。
篷布阻燃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四点:
一、吸热降温
在有限时间内利用阻燃剂的脱水、相变等反应,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,使交通用篷布圈篷盖布表面温度降低,减慢热的速度,阻止燃烧蔓延。
二、减小接触面积
利用阻燃物质加热时的热降解,使交通用纺织品表面脱水炭化,形成隔膜或不燃气体,减小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;或利用阻燃剂加热时的熔融收缩,减小接触面积,使燃烧受阻。如利用硼酸加热熔融在纤维表面生成玻璃状阻燃膜,产生阻燃效应。
三、降低的含量
利用阻燃剂加热影响反应过程,阻止交通用纺织品燃烧过程中的产生或降低的含量。例如,纤维素受热时通过酸性物质催化生成水和不易燃烧的碳,取代可燃物,降低燃烧速率。还可以利用阻燃剂吸热释放出氮气等不燃性气体,将可燃性气体稀释到燃烧以下,从而继续燃烧。
四、控制自由基
有些阻燃剂可捕捉或消灭维持燃烧的自由基,从而达到阻燃目的。如利用自由基与器壁或尘粒接触使其失去活性,从而燃烧;或者在含卤阻燃剂与聚合物同时蒸发时,利用卤素捕捉交通用篷布圈篷盖布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,达到阻燃目的。
二、汽车篷布大风时应急
北方大风天气比较多,汽车拉沙什么的经常走,汽车
扣眼TruckCover经常用来罩住风沙,不过TruckCover有的时候,风大了直接把篷布掀翻了,给人个措手不及。
一、路遇大风,检查装载
开车时遇到大风,先把车停在避风的地方,认真细心地检查车上装载的物品是否牢靠。如果运载的是容易被风吹落的物资,就应及时加盖篷布,系牢篷绳,以防被大风吹走或散落,要防止车上物品掉下砸伤行人。就算掉下砸不到行人,砸到花花草草的也不好啊!
二、紧闭门窗,谨慎驾驶
大风中行驶,应该尽量关严车窗,以防沙尘飞进驾驶室,影响驾驶者的呼吸和观察。大风天气时,TruckCover道路情况也比较复杂。吹起的石块、瞬间的沙尘暴、路面留下的物体等,都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。因此,驾驶员要密切注意路面的情况,把握好方向盘,坚持中低速度行驶。超速行车,会增加翻车的可能性。
三、集中精力,注意人畜
大风对行人、骑自行车人、动物畜生的影响比较明显,他们可能会突然失控。大风中,有的行人要么加快脚步狂奔乱跑,要么被风沙侵入眼中站在路中揉眼,有的骑自行车人会摇晃不定,有的动物畜生会被吹得惊恐逃窜,遇到这种情况,驾驶员要提前减速,多用喇叭提醒,谨慎避让,并随时做好制动停车的准备。在经过路口或机动车、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混行的道路时,应该及时减速。在过往交叉路口或在混合交通道路上行车时,要提防TruckCover影响视线,行人、骑自行车人、动物牲畜等突然闯入自己的行车路线。需要提醒的是,沙尘会降低视线,大风会影响喇叭效果,有的时候即使狂按喇叭也可能无济于事。
所以在封装TruckCover汽车的时候,要用多条拉绳照好TruckCover,以免在中途出现散装现象。

手机:15076708588(张经理) 手机:13603279269 联系人:张经理
邮箱:bthtwj@163.com 地址:河北省泊头市齐桥镇官庄子工业开发区
版权所有:泊头市昊通五金冲压制品有限公司 www.bthpwj.com